Never build your future base on the past!
招生热线:+86-13019494579
描述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历史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至今,仅用了50多年就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究竟为何能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就发展为能够与德国传统综合性大学媲美的大学,其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也同样值得我们警醒,这有利于我国地方本科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少走弯路。
一、产生的背景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面临着繁重复杂的经济恢复与重建工作。依靠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同时在“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支持下,德国经济很快恢复并迅速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生产水平就已达到战前水平,60年代时更是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联邦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与联邦德国原有的技术基础分不开,这是因为德国从19世纪初期就特别重视发展教育,加强教育投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持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这也成为德国经济复兴和迅速发展的保障。

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劳动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时的高等教育仍是传统的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拥有高深学问的专门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各行业企业对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各界纷纷要求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二、发展历程 
 

(一)应用科学大学的前身 

德国自19世纪就已建立的工程师学校、高级技术学院、机械学院等专门学院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前身正是这些工程师学校,例如,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前身就是闻名世界的以包豪斯学院为代表的建筑设计学院,埃尔福特应用科学大学前身是建于1901年的普鲁士皇家建筑工程师学校。今天,德国所有应用科学大学中有1/3 是在原有的工程技术类学院基础上建立的。 
 
然而,这些闻名遐迩的工程师学院在战争中被破坏殆尽。战后初期的联邦德国百废待兴,教育也是如此,重建工作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重振高等教育,联邦德国在财政比较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拿出巨额经费投资教育。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到1946年底,联邦德国境内的16所大学和9所技术学院(原德意志帝国拥有24所大学和14所技术学院)都恢复了运转,同时成立了一批新大学。例如,1946年重建的美因茨大学,1948年新建的萨尔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
 
众所周知,德国大学在历史上曾一度被誉为世界科学中心和科学家的摇篮。德国教育的巨大成功使得德国各界人士对本国的教育制度充满了自信与迷恋,以至于要求维护传统教育制度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一时期高等院校重建的主旨是恢复洪堡传统,即强调教学和科研的自由,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同一,采用讲授和研讨等教学法。可见,洪堡式的大学在当时仍然被视为理想的大学模式。
 
 
(二)应用科学大学的建立 

联邦德国在50年代末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而到了60年代中期,这种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世界上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飞上了天,这对西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联邦德国一些有识之士深感不改革教育,不发展教育,将要出现落伍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1964年G.皮希特(G.Picht)发表了题为《德国的教育灾难》的专栏文章,并指出:教育困境就是经济困境。如果我们缺乏有质量的后继力量,那么,迄今为止的经济高涨就会迅速完蛋。技术时代没有这些后继力量,生产体系将一无所成。教育事业一旦失灵,整个社会生存就将受到威胁。 

而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和科技高速增长所引发的入学人数的激增,使得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仍然是少数人的学校,是“贵族”的大学,大学与学者追求的是“寂寞”和“自由”。但是,显然传统的精英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来自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德国大学因为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实际而备受批评。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强烈,各种改革方案纷纷出台。 

传统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学、研究和学习中有“远离实际”传统,缺乏实践应用性。为改变这一传统教育方式,联邦政府从20世纪70年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改革,首先德国试图采用在大学办应用型专业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没有成功,后来又提出在大学的教育模式中建立短学制的模式,即在原本的教育层次中专门分出一个强调针对职业教育的层次。但这一模式普遍受到高校师生的反对。认为这种模式不符合大学教育的理念,无法体现高等教育学术性的特征。后来泰希勒(U .Teichler)等人在80年代通过对这一改革进行实证研究,并不无遗憾地指出:“实践取向的学习改革不过被视为现行学习实践的一种有限的添加剂,已被不声不响地搁置了,或者几乎只是作为倡导者的爱好而继续进行。”虽然这一学习改革过程中面对着各种困难,但传统的学习观念显然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到传统的学术至上取向的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由于不断增加的入学人口以及日趋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出现。1968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会议通过决议,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更多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决定把以前的工程师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相应的教育机构改建成高等专科学院,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应用科学大学,学制为3年。凡修完3年的学生想继续深造,则可升入大学,选修相应专业,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1971年,由高等工程学院和高等职业学校升级形成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院正式开始运行。 

应用科学大学的建立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举措,但在当时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兴办学术与应用兼顾的综合制大学的呼声却十分高涨。早在1967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高等教育规划委员会就提出了关于建立综合制大学的第一份详细的计划,其核心方案是把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高等专科学院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合并或联合在一起,成立新型的综合制大学,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该计划迅速得到了政党、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界人士的一致赞同,并付诸实践。1971年联邦德国在卡塞尔建立了第一所综合制大学,到70年代中期共建立了11所这类大学。综合制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尝试,它打破了以洪堡大学为首的传统学术性大学教育一统的局面。但不久综合制大学还是逐渐偏向学术,1985年11月4日,经过第三次修订的《高等教育总纲法》取消了将综合制大学作为统一的办学模式的规定,此类高等教育机构在成立之初的显赫地位也随之消散。 

最终,伴随着应用科学大学的不断扩张与深入发展,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双元制结构”,即作为学术型高等教育机构代表的大学,以及作为非学术型高等教育机构代表的应用科学大学,两类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式等诸多方面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1975年,德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开办了亚琛应用科学大学、波鸿应用科学大学、柏林工程应用科学大学等115所。这些学校设置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开设的专业从初期的47个逐步精选到17个,加强师资培训,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对实验室装备进行更新和补充。 


 (三)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 

传统的大学在“洪堡传统”指导下,提倡纯科学教育,教学为科学服务,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排斥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也排斥为实用目的进行科学研究,而应用科学大学从创建起,就旨在改革“洪堡传统”模式,比较强调为学生就业作准备,课程偏重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办学中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培养目标是能把基础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即各行各业中的操作型工程师、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 

1976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总纲法》中,正式确立了应用科学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定地位。之后,应用科学大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描述